开辟多元办学新格局 谱写民族和谐新篇章
以成长为求:为新疆学生成才“助力”
——上海市川沙中学举办内地新疆班方显“川流不息”景象
民族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办民族班,是现代学校的深化发展天地。
开办新疆内地高中班是关系民族团结和谐、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上海市川沙中学,充分发挥办校优势,敢于承担国家重任,自2009年起承办新疆班。学校将开办新疆班作为开展民族团结和谐教育的载体,作为支持边疆建设的渠道,作为开辟多元办学新路的尝试,并从物质上、设施上进行了精心筹备和配备。由于学校重视、准备充分,措施有力,新疆班安全稳定,学习生活均一切正常,有条不紊,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区政府、区统战部、区教育局等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学校新疆班办学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多次承办上海市内地中学民族班工作会议。2010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疆班内地高中班工作会议,川中作为唯一的学校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在第二届上海市中小学民族教育表彰会上,学校获得民族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校合唱队还在会上进行了才艺展演。
如何把新疆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川中办新疆班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这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不同基础开展不同教学 由于民族差异、地区差异和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新疆班学生的成绩差异非常明显。
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差异悬殊的特点,学校实事求是合理选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预科班第一学期完成初中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的知识水准达到上海市初中生的水平。第二学期进行高一部分知识与上海初中教材的渗透和学习,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同时,加强实施分层教学与指导,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合理设计题目,并提供选做题和附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利用课余和晚自修时间或双休日开设提高班和基础班,对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经过努力,学生总体成绩有所提高,如一些学生的成绩已由班级最后数名跃升到班级中等水平。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新疆学生在川中求学4年,第一年预科会独立编班,升至高一后,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便开始被陆续分插至平行班,与上海本地的学生同班就读,完全融入班级大家庭。眼见学生做题速度慢,不少任课老师放弃休息,一对一免费辅导。学生的物理基础薄弱,任课老师就虚心向其它初中学校的教师求教,精心编制出一套适合预科教学的校本教材。高三加考化学的学生比较多,整个化学教研组的老师集体上阵,放弃节假日和周末时间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拾遗补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4000多公里的火车,72小时的车程。四年里,新疆班的老师们要8次往返新疆接送。山水间隔,旅途漫长且艰辛,一路上洒满老师们的爱心和汗水。“浓浓浦江爱,巍巍天山情”,这条路线把上海和新疆紧紧相连,也把学生的成长和川中紧紧相连。
感受节日温暖 每逢维吾尔族的节日和春节,学校总是千方百计营造节日气氛。如学校新疆部举行古尔邦节庆祝活动。上午,学校领导和新疆部的老师们热情地进入学生寝室为他们送去祝福,致以节日的问候。学校还为新疆部的同学们买了新鲜的石榴。同学们挖空心思去布置宿舍,每个寝室都别有一番风味,同时摆上葡萄干、红枣、馓子等新疆特产,再加上同学们的热情,给大家营造了一个愉快的环境。晚上,在体育馆举办了盛大的文艺联欢活动,由学生会文体部的同学自主策划、组织,还是一样的精彩,首先是各班丰富的文艺表演,接下来便是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同学和老师们积极参与,最后同学们跳起了曼妙的维吾尔族舞蹈,使令人兴奋的晚会达到高潮。
学校为新疆内高班学生提供了优美的教学环境、完备的生活设施、周到的服务管理,使他们“来到学校就像回到了家”。
搭建平台促发展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内高班多民族学生正和谐相处在日益温馨的学习、生活中,也正沐浴在民族团结教育的春风里。
搭建互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方面使内高班学生尽快融入学校,一方面使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彼此友谊。为了使新疆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经老师推荐、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学校将表现优异的新疆班学生分插到平行班中,极大地鼓舞了内高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平行班学生主动学习、争取进步的意识。